当时中原制作铜器的方式主要是铸造,而三星堆却像对待金器一样,锻打出了一件件薄片铜器。“这是极为特别的,因为锻打技术主要用于金器。如果说这些薄片铜器是在三星堆本地制作的,那么说明当时古蜀人的锻打技术比同时期中原文化的中心殷墟还要发达。”黎海超说。
红圈内为龟背形网格状器的铜飘带
黎海超当时没有提到这些薄片铜器具体有多薄,因此红星新闻记者在看到“龟背形网格状器”上系着的铜飘带时,第一时间便以为“这就是了”。然而他却说,铜飘带不能算是薄片状铜器,虽然它也是锻打出来的。“相对真正的薄片铜器,铜飘带更厚。因为如果真的要发挥飘带的悬挂功能,那它必须有一定强度。”
符合标准的薄片铜器,厚度在1毫米以内,7号坑中发现了许多,其中大部分上有小孔,还有些薄片上有着类似云雷纹的彩绘纹饰,推测应该是用炭黑颜料画上去的。“三星堆很多青铜人头像的眉毛眼睛,都会用炭黑颜料涂色。”这些薄片铜器被发现时所呈现的状态各有不同,有单片的,也有像纸那样叠成一摞的,但面积不大。
红圈内为一叠薄片铜器
值得一提的是,金沙遗址也出土过不少青铜薄片。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家们曾联手对金沙遗址出土的一组薄铜残片的制作工艺进行过深入分析。这组薄铜片的厚度在0.3-0.9毫米之间,与7号坑中这批薄片铜器厚度相当,主要成分也是锡和铜,并且应该也是锻造打制的。
从现有考古资料看,我国古代的青铜合金技术应发源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经过长期实践,以锡为主要合金元素的倾向也慢慢显示出来。锡与合金元素的使用,是“青铜时代”一项里程碑式的重要实践,灿烂的商周文化便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经专家们分析,金沙的青铜合金技术较高,三星堆这批薄片铜器应该也有着不逊于金沙的锻造水准,不过,对于这批薄片铜器的具体用途,目前还没有相对确切的推测。